自从搬家以后基本就是在家办公的,虽然收了个二手自行车去办公室贼方便,但是还是一直宅家。
以及觉得宅家的效率还不错。
最近一个月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开始可以专注一段时间开始做事了,以及,可以少把事情一直一直往后拖。在尝试跟拖延症谈判了。(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DDL悬在头上让人没法拖延)以及 虽然好像拖延好了一点点,但是其实还是会拖的,只是时间从按天计算,变成了按小时计算/以及在慢慢收集能让我少拖延一点的东西。目前测试下来,
- 看剧刷视频是没用的
- 冥想有一点用
- 吃东西没有用
- 运动有一点用
- 喝酒有用但是要控制到兴奋和emo的边界
想起来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叔本华说的一句话,人生就是一团欲望,欲望不满足就难受,满足就无聊。
在尝试看英文书来提升英语了。《Feel-Good Productively》真的很好读,虽然看了一半还是停住了。
嗯碎碎念。
我好像是在放逐自己的表达,我允许自己,没有逻辑,没有目的地去输出。虽然读者也就是我自己。
好的从头来。
先说关于反思的感动和共情。
昨天开始在看一本书,基本是在说一个中国医生去非洲当医生的事情,文章介绍说是纪实文学,发生的都是真实的事情,一开始的几章在共情,在难过,可是后面,看了几个关于真实的性的评论以后, 突然就停住了。开始去互联网根据书展示出来的资料去查,去看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医生,是否是真实发生的事情。也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想法了。我好像在阅读的共情这件事情上有洁癖。前段时间在讨论 AI,被问到,会不会全方位拥抱AI,比如有一天,AI能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创作视频,我会不会看。我说不会,但是理由不是因为AI的创作过程中侵犯了很多版权和人的劳动成果,创意成果,而是 我想要一个非常真切的平等。我想要花时间在,对方也付出了时间和心力的事情上面,而不是某个特别优秀的大模型用算力输出的产物。很双标我承认,在获取解决办法和一些知识的时候,我疯狂拥抱 大模型的快速和便捷,但是到了情感输入的部分,我又非常抗拒大模型的快速和便捷,要求平等的时间和心力。拓展到阅读也是如此,我害怕我的共情是别人编造的故事,虚假的,为了共情而创作的,打出真实 标签来创作的故事。
最近的几周越来越焦虑了,以前是周三周四周五玩,周六开始焦虑,周天焦虑。现在是周二已经开始焦虑,周三开始预期周末的焦虑,周四周五焦虑没有完成想做的事情,周六焦虑周天的焦虑,周天焦虑。周一周二就更不用说,焦虑汇报和结果。
跑步也越来越累了,可能跟睡眠有关系,毕竟每周的平均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。越来越难感受到跑步的乐趣,准备换个方式,开始跑圈。绕着附近跑一圈是2km,好处是给自己停下来的可能性,心理负担没那么大的时候也许可以好好跑吧,我希望。
社交。刚来的时候听了一个播客,说社交需求和吃饭喝水的需求一样,是一个本能需求,最近可能因为宅家社交太少了,愈发需要社交,本来准备今天去办公室上班见几个人聊聊天,但是被任务和没洗的头发绊住,还是没去上班。
准备下午把review给T了以后,去买攀岩的鞋和粉,然后去攀岩。真的太想要那个专注的感觉了。
Anyway,近期的碎碎念,其实写这个也是实现社交需求的一种方法,虽然没人看,但是open to the website也是一种扩散的需求实现了。